广州企业:拆迁停工损失低估?三大举证绝招助你维权
广州企业:拆迁停工损失低估?三大举证绝招助你维权
更新时间:2025-08-27  阅读:

在广州这片经济蓬勃发展的土地上,城市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歇。拆迁项目的推进,一方面为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却给众多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其中拆迁停工损失的补偿问题,成为不少企业主的心头之患。许多企业主发现,自家企业的停工损失在补偿评估中被严重低估,这无疑对企业的后续发展造成了沉重打击。但别担心,只要掌握正确的法律武器与举证技巧,企业仍能在这场补偿博弈中为自身争取到合理权益。

从法律层面来看,依据《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因征收房屋造成停产停业损失的,应当给予补偿。停产停业损失补偿,应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确定。在广州,相关细则进一步明确,对因征收造成的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由征收人根据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停产停业期限等因素确定并补偿给被征收人 。停产停业补偿时间原则上为 3 至 12 个月,房屋被征收前的效益原则上以房屋征收决定作出前 1 年内实际月平均税后利润为准,不能提供纳税情况等证明或是无法核算税后利润的,按照上一年度本地区同行业平均税后利润额或者同类房屋市场租金计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征收方与企业对于停工损失的认定往往存在较大分歧。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三大举证绝招,帮助企业在面对停工损失低估问题时有力维权。

财务账目精准呈现

企业应完整、准确地提供拆迁前至少 1 - 3 年的财务账目,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这些账目能够直观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收入水平以及利润获取情况。例如,某服装制造企业,在面临拆迁时,通过详细的财务账目展示出过去三年中,企业每年的营业收入稳定增长,且在拆迁前一年,月均净利润达到数十万元。这些数据为评估企业停工损失提供了坚实基础,让征收方难以轻易忽视企业因拆迁停产所遭受的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企业还应整理出与业务相关的成本明细,如原材料采购成本、员工薪酬支出、设备维护费用等,以证明企业正常运营时的支出规模,进一步凸显停工期间的损失额度。

合同协议锁定损失

企业日常经营中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也是重要的举证材料。销售合同能够证明企业在正常经营状态下预期的订单收入。若因拆迁停工,企业无法按时履行销售合同,可能需承担违约责任,这些潜在的违约赔偿金额应计入停工损失范畴。比如,一家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在拆迁期间,有多个已签订的销售合同因无法按时供货面临违约。企业将这些销售合同作为证据提交,合同中明确的产品数量、价格以及违约条款,清晰地展示了企业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此外,采购合同也同样关键。若企业因停工无法按采购合同约定接收货物,可能需支付违约金,或者因后续重新采购面临价格波动等额外成本,这些都应通过采购合同向征收方清晰呈现。

行业数据辅助支撑

除了企业自身的数据,合理运用行业数据能增强举证的说服力。企业可以收集广州同行业企业在类似规模、经营模式下的平均利润水平、停工损失补偿案例等信息。比如,某小型科技研发企业,在举证自身停工损失时,发现同区域、同规模的多家科技企业在拆迁时,依据行业平均利润及经营数据,获得了较为合理的停工损失补偿。该企业通过整理这些行业数据,向征收方表明自身企业在行业中的正常经营状况以及应获得的合理停工损失补偿范围。同时,行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市场研究机构的分析数据等,都可以作为有力的辅助证据,从宏观层面证明企业停工损失评估被低估的不合理性。

下面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进一步说明。广州一家传统家具制造企业,在城市改造项目中面临拆迁。征收方初步给出的停工损失补偿金额远低于企业预期。企业主在咨询专业律师后,运用上述三大举证绝招积极维权。企业首先整理了近三年详细的财务账目,清晰展示了企业稳定的盈利情况以及各项成本支出。接着,将正在执行的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汇总,明确了因停工可能产生的违约损失。此外,企业还收集了广州家具制造行业的相关数据,包括行业平均利润率、类似企业拆迁停工损失补偿案例等。在与征收方的多轮沟通协商中,企业凭借这些扎实的证据,成功说服征收方重新评估停工损失。最终,企业获得了较为合理的补偿金额,为企业后续的搬迁与重新运营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得以在新的厂址顺利重启业务,实现了平稳过渡。

温馨提示:

有法律问题为节省您的时间,建议您拨打咨询热线:138-1029-1697与专业律师及时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免责声明:本站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