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工厂拆迁补偿款久拖不决?法律途径破解维权困局
泰州工厂拆迁补偿款久拖不决?法律途径破解维权困局
更新时间:2025-09-24  阅读:

“工厂拆迁本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可补偿款迟迟不到账,企业资金链断裂、员工工资停发,这让我们怎么活?”2025年7月,泰州某服装厂负责人李明在接受采访时无奈表示。类似的困境并非个例——从海陵区某街道办与服装厂长达20年的拆迁纠纷,到靖江市恒兴港口码头强拆后赔偿无果,泰州企业因拆迁补偿款不到位引发的矛盾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法律视角解析维权路径,为企业主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历史遗留问题的“破局”样本

2006年,泰州海陵区某街道办因城市规划需要,拆迁某服装公司部分厂房,但因政策调整补偿款未全额支付。2024年,街道办计划拆除剩余房屋时,企业关联方将拆迁补偿与投资款执行问题“捆绑”,以行政诉讼形式要求支付高额补偿款,矛盾一触即发。该案最终通过海陵区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依托“融合法庭”机制,联动司法局、街道办等多部门,历时数月厘清历史政策依据、责任边界,最终促成调解协议并司法确认,企业获偿1200万元。

此案的启示在于:

多元联动机制的重要性:法院、司法局、行政机关协同作战,避免单一部门“踢皮球”;

历史问题的法律溯源:通过查阅2006年拆迁政策、评估报告等文件,明确补偿标准与支付责任;

“一揽子”调解思维:将行政补偿、民事债务、执行案件等关联纠纷统筹解决,降低维权成本。

最新法律法规与维权路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八条及《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十七条,拆迁补偿款支付需遵循“先补偿、后搬迁”原则,且补偿标准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若遭遇拖欠,企业可按以下步骤维权:

第一步:核查协议,固定证据

重点审查拆迁协议中关于补偿金额、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例如,泰州某服装厂案中,法院通过调取2006年协议,确认街道办未支付部分补偿款构成违约。

保留沟通记录(如电话录音、短信)、政府文件(如拆迁公告、评估报告)、银行流水等证据,形成完整证据链。

第二步:行政协调与投诉

向属地政府反映:根据《泰州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第十七条,企业可向区、县级政府提交书面投诉材料,要求限期答复。

申请行政复议:若政府未履行协调职责,可在60日内向上一级政府申请复议。例如,靖江恒兴港口码头案中,企业通过行政诉讼撤销了镇政府的强拆决定,为后续赔偿谈判奠定基础。

第三步:司法诉讼与强制执行

提起民事诉讼:以拆迁方为被告,要求支付补偿款及利息(按LPR计算)。泰州中院2025年典型案例显示,某企业因拆迁方拖欠500万元补偿款,获判支付本金及年利率6%的利息。

申请财产保全:为防止拆迁方转移资产,可在起诉时申请冻结其银行账户或等值财产。

强制执行:胜诉后若对方仍不履行,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可查封、拍卖拆迁方资产。

风险提示与合规建议

警惕“以拆代征”:若拆迁方未取得合法征收手续,企业可主张协议无效并要求恢复原状。2025年泰州中院判决中,某企业因拆迁方未公示征收批文,成功撤销补偿协议并获赔停产损失。

避免“过度维权”:切勿采取围堵政府、阻挠施工等过激行为,否则可能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面临行政处罚。

专业律师介入:拆迁纠纷涉及行政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多领域,建议委托熟悉地方政策的律师团队,提高维权效率。

结语

泰州工厂拆迁补偿款纠纷的解决,既需要企业主动运用法律武器,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依法履职。从海陵区20年“硬骨头”案的化解,到靖江码头强拆案的司法纠偏,泰州正通过“行政+司法”联动机制,为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对于企业主而言,理性维权、依法主张,方能在这场城市更新浪潮中守护自身权益。

温馨提示:

有法律问题为节省您的时间,建议您拨打咨询热线:138-1029-1697与专业律师及时沟通,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解答。

免责声明:本站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会给与以更改或者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